新闻中心
/ 中心新闻/
献血动态
中心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中心新闻
江城热血:爱心汇聚,传递新时代雷锋精神
作者: 陈美华 张晓红 来源:湖北省团校 发布时间:2025-03-05 点击率:952



在武汉,一场场爱心接力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不断上演,无数市民用热血诠释着新时代的雷锋精神。在这座充满温情的城市里,献血不仅仅是一种善举,更成为了连接人与人之间爱心的纽带,为生命续航。在3·5学雷锋日到来之际,我们走进武汉血液中心江南分中心,在与医护人员交谈时,他们眼中闪烁着感动,如数家珍般分享着那些常来献血的“老朋友” 的故事,我们也一步步走进这些平凡英雄的热血世界。

英语老师的“跨界” 热血人生


在湖北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英语老师高明的生活远不止于课堂。他不仅是学生们口中的高老师,还有献血达人、急救培训导师、武汉市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培训工作站站长、武昌区生命阳光公益救援中心理事、武汉长江救援志愿队队员多重身份。

2009年,一场因急救不及时而失去学生和朋友的悲剧,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他意识到,急救不仅是技能,更是对生命的责任。于是,他决定跨界,自费参加湖北省红十字会的急救培训课程,并推动学校开设相关课程。从此,他的生活与急救紧紧相连。

高明的面包车成了他的移动急救站,载着急救设备,穿梭于消防、学校、社区、机关、部队以及武汉长江救援志愿队之间。他的足迹遍布城市的每个角落,从一场高校里的救护培训课程开始,高明已经在公益道路上走了十多年。他的学生已达数万人,他始终坚信:多一个人学会急救,就可能多挽救一条生命。

急救培训之外,他还是一位献血达人,加入中华骨髓库,登记遗体器官捐献,感召他的学生自发献血。作为武汉市注册红十字志愿者,他奔赴全国各地参与救灾行动,救援行程累计上万公里。

我希望更多人学急救、会急救、敢急救。这是高明常挂在嘴边的话。他的故事,不仅是一次跨界,更是一场关于生命与热血的接力。他用行动点燃了无数人对生命的敬畏与守护之心。

母女携手,续写“热血之旅”


武汉血液中心有一对熟悉的老朋友——“热血母女潘迎春和邓修齐。潘迎春是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更是一名已献血284次的“热血女侠”。潘迎春教学工作繁忙,但她依然坚持献血。疫情期间,她心系临床用血紧张,克服一切困难,先后5次前往献血。她血管条件不好,单臂献血每次都要花费近双倍时间,可她从未放弃,累计献血量达124300毫升,帮助了数百位患者。她也成为女儿邓修齐公益路上的引路人。

潘迎春的女儿邓修齐回忆,2008年冬天,9岁的她陪妈妈献血。从此“长大后就参加献血”的愿望在心里埋下了种子。邓修齐在陪同妈妈献血的过程中也了解到一些献血知识,得知有很多患者需要血液来挽救生命,她希望自己能和妈妈一样,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邓修齐在大学期间就是一名优秀志愿者,2021年夏天,她克服恐惧情绪,第一次参与成分献血,献出了2个治疗剂量的血小板,作为对读研之前的一次成长纪念,她说:献过一次血后,我再也不害怕了。只要身体允许,会一直坚持献血、参与公益活动。

20226月,邓修齐被聘为武汉市无偿成分献血宣传员。邓修齐说,无偿献血不仅仅是一种个人行为,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我特别愿意鼓励身边的亲人、朋友、同学一起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记得在读研的时候,我就成功带动了好几个朋友一起献血,那种并肩作战的感觉,真的很棒!邓修齐称,这一切的起点,都源于她与妈妈并肩献血的那些日子。

对于无偿献血,邓修齐将它称为了不起的小事,邓修齐说道,它不需要你付出太多,却足以点亮一个人的生命之光,这份伟大,正是藏在平凡之中的不平凡。

44岁热血老兵要坚持献血到60


21岁开始献血,坚持献血20余年,44岁的张瑞已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热血老兵2000年,因为陆军总医院来部队急需用血,他第一次献血,从此便与献血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了捐献更多血液,挽救更多生命,张瑞从2010年开始献成分血。此后,每月到血液中心献血打卡成了他雷打不动的习惯。他说:我的目标是坚持献血到60岁,只要身体允许,就不会中断。

张瑞不仅是献血者,还是一名活跃的献血宣传达人。作为武汉市无偿献血志愿者协会的星级志愿者,他经常在街头献血点忙碌,除了志愿服务,还帮忙修理水管、电风扇、帐篷等。他说:这些不起眼的小事都是我的分内事,只要能带动更多人献血,我都会尽力。为了动员更多人参与无偿献血,张瑞建立了爱之缘血公益感召团队微信群,群里不少都是他的同事和退伍战友,大家探讨强身、自律、挽救生命,只要间隔期到了,就会相约挽臂献血。

今年春节,献血站仅在大年三十和初一休息两天,初二一开门,张瑞就准时报到,在接受我们的采访时他还笑着称血液中心是自己的“娘家”,大年初二一定要回“娘家”看看的。随着采访的深入我们了解到张瑞虽然家在武汉,但他平时都在天门市工作,周末难得与家人相聚的时光,他也会专门花一天时间来血液中心献血,上午献血,下午还在其他献血点协助宣传活动,带动更多人加入献血队伍,有时工作忙,只有半天休息时间,他也要匆匆乘车赶来武汉血液中心献血后再匆匆回到工作岗位,张瑞用热血奉献诠释了退役不褪色、转业不转志的军人本色。

华农“热血团”的青春接力


在华中农业大学,有一支由50名爱心师生组成的特殊团队——华农“热血团”。他们由该校50名定期参与成分献血、关注献血事业的爱心师生组成,成立仅半年多,他们通过微信群“涓涓热血浓农情”组织了多场无偿献血科普宣传活动,带动40余名学子参与成分献血,用实际行动为素未谋面的临床病患送去生命希望。团队还组织收集奶粉等献血赠品,集中捐献到有需要的学校。

已献血119次的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李祎明介绍,因为希望更多人加入无偿献血的爱心队伍,为源源不断的临床用血需求提供支持。2024520日,在学校红十字会筹备世界献血者日宣传活动的契机下,成立了这支无偿成分献血爱心团队。

李祎明说道,“其实我们从来没有刻意地劝说同学们参与成分献血,只是将自己的经历告诉他们,带他们去血液中心成分献血科去参观,真切地感受‘一袋血’的旅程。”为了让更多同学真正认识无偿献血,团队邀请了学校长期坚持献血的师生入群现身说法,结合时间节点,分批组织了200多名同学前往武汉血液中心江南分中心参加无偿献血科普活动,不少人在活动后开启了成分献血的爱心之旅。在他们的努力下,华农无偿献血参与率持续攀升,越来越多的同学被志愿者精神感染,加入到爱心接力中来。今年年初团队还荣获2024年度无偿献血高校爱心志愿者团队。

武汉还有许多爱心群体在为无偿献血事业助力。湖北工业大学生命学院青协每两周组织学生献血一次;微光救援队志愿者在救援培训之余也积极参与献血,并组织队员用献血积分兑换书包捐给灾区小学;情人节时,不少年轻人选择用献血这种特殊方式过节;还有夫妻同一天达到献血100次等感人故事不断涌现。

 据了解,自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实施以来,武汉的无偿献血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2024年,全市新增无偿成分献血者近4000人,累计近6万人次参与,血小板采集量超过8.2万治疗量,充分满足了全市160余家医疗机构的临床需求,创造了“武汉不缺血小板”的奇迹。

武汉血液中心也用行动回应着献血者们的赤诚。全程贴心的接待问候、节日里精心布置的温馨装饰和小礼品、为献血者精心准备的营养餐……这些细节让奉献爱心的过程充满了温度。那些常来的献血者们被他们亲切地称为“老朋友”。

献血的这份温暖,最终化为生命的回响。当献血者的手机响起您捐献的血液已送往某某医院用于临床救治患者的短信提示时,那份欣慰与自豪会瞬间涌上心头——一个陌生人的生命得以延续,自己和家人也多储备了一份保障。这样温暖的故事和动人的精神,正在感染越来越多的人。

在武汉,每一次挽臂献血都是对生命的守护,每一个爱心故事都是新时代雷锋精神的生动实践。这些献血者们用自己的行动让我们看到,爱心从不单行。点滴热血汇聚成了生命的长河,流淌在武汉的每一个角落,为这座城市注入源源不断的温暖与力量。